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,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有效路径,7月3日,微电子学院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团队赴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、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——肥西县三河古镇开展实践调研。团队围绕古建筑保护、商业活化、名人精神传承三大主题,通过实地考察、深度访谈、问卷调研等方式,系统探寻传统与现代在古镇发展中实现共荣共生的内在密码,为推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贡献青春智慧。
团队将调研首站聚焦于三河古镇的古建筑保护与活化实践,重点考察了2023年启动的全域旅游提升项目实施成效。在英王路改造区域,队员们细致观察到,当地严格遵循“修旧如旧、修旧如故”原则,在保留江淮建筑马头墙、小青瓦、砖木石雕等核心特征的基础上,巧妙融入现代功能元素:临街立面优化门窗设计以提升采光与展示效果,公共空间采用洗墙灯勾勒建筑轮廓,既点亮夜间景观,又不破坏白日古朴风貌。在游客服务中心区域,团队发现了“守正创新”的生动实践:通过增设集散广场、优化人车分流、更新景观小品等举措,在延续传统肌理的同时,显著提升了服务功能与现代审美体验。
随后,团队将目光投向三河古镇英王路的商业化转型实践。这条曾一度沉寂的古街,如今已成为文旅融合的典范,生动诠释了传统与现代的共生之道。队员们漫步街巷,传统羽扇工坊的非遗技艺与文创店的新潮设计相映成趣。在转型过程中,古镇始终以保护历史街巷肌理和建筑外观为前提,通过修缮破损亭廊、优化步行系统、更新景观小品等精准改造,既保留了历史韵味,又满足了现代游客的需求。调研中,队员们与商户深入交流,记录下业态创新的探索,商户们既坚守传统技艺,又积极融入现代元素,这种平衡让古街形成了持续吸引力,为传统街区活化提供了有益借鉴。
最后,团队专程走访了杨振宁旧居与孙立人故居,在追寻名人足迹中感悟其中蕴含精神力量。在杨振宁旧居,一张记录少年杨振宁在煤油灯下苦读的老照片,让队员们深受触动。团队成员王艺阳说:“斑驳的墙壁、简朴的陈设,诉说着‘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’的奋斗故事,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值得我们传承。”移步孙立人故居,晚清徽派建筑的青砖小瓦、雕梁画栋间,处处流淌着浓厚的家国情怀。孙立人将军临终前“归葬父母墓旁”的遗愿,这种爱国精神与家国情怀,正是当代青年应当珍视并传承的宝贵财富。
此次三河古镇之行,队员们不仅完成了一份详实的调研报告,更上了一堂生动的“实践育人课”。学院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,持续推进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,引导学子在行走中感悟文化魅力,在实践中增长本领,为文化遗产的永续传承贡献青春力量。
(叶青青、林言龙/文 王艺阳、王战/图 张发宇/审核)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