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院学子赴芜湖调研“八都苏子孙马灯”探寻非遗与乡村振兴融合路径
发布时间:2025-07-09    发布人:杨武   

76日,微电子学院“探寻苏氏子孙马灯的传承——从非遗保护到乡村赋能”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芜湖市湾沚区百花村,聚焦“八都苏子孙马灯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专题调研。团队通过访谈传承人、走访村民及实地考察,系统梳理该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、表演形式及当代传承现状,为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探索新路径。

实践团队首站走进苏氏宗祠,这里珍藏着马灯文化的核心资料与代表性道具。团队重点采访了“八都苏子孙马灯”非遗传承人苏良金、苏良明两位老人。两位传承人结合族谱、老照片及实物道具,详细讲述了马灯的历史脉络与表演细节。据介绍,“八都苏子孙马灯”起源可追溯至北宋时期,相传由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,结合当地农耕信仰与祭祀习俗创制而成,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。其功能兼具双重性,既保留着祈福消灾的原始属性,又逐渐发展成为春节期间极具观赏性的民俗表演,成为百花村及周边地区鲜明的文化符号。

在表演体系方面,传承人介绍,表演队伍由18名“神角”组成,表演者身着刺绣服饰,分别扮演三国时期刘关张、杨家将等历史英雄人物。不仅通过纹样对应着历史人物的身份标识——比如武将服饰上的铠甲纹、文官服饰上的云纹,还暗藏着吉祥祈福的美好寓意苏良金介绍,队伍会依场合灵活调整出场人数与阵法,共108——村民家有红白喜事时,“刘关张”小阵入户祈福;春节等重大节日则整队出场,阵法随场景动态变化。

一盏马灯,映照千年文化根脉;一场调研,探索非遗新生之路。此次实践中,团队通过梳理苏氏宗祠文献与传承人口述历史,厘清了 “八都苏子孙马灯” 近千年的传承脉络,更揭示出其在民俗信仰、艺术表达与社会功能层面的独特价值。接下来,团队将继续深化调研,推动这一非遗技艺与现代语境深度融合,探索多元传播路径,让千年马灯的文化光芒,真正照亮更多人的记忆深处。

(叶青青、刘轲/文 陈熙羽/图 张发宇/审核)


0551-62919106

关注学院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