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院学子赴芜湖开展实践,助力“八都苏子孙马灯”非遗传承创新
发布时间:2025-07-09    发布人:杨武   

78日,微电子学院“探寻苏氏子孙马灯的传承—从非遗保护到乡村赋能”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芜湖市湾沚区百花村,以实地走访、案例分享、问题剖析及对策研讨等方式,积极探索非遗文化传承的青年行动路径

在老一辈传承人的引领下,实践团队走进八都苏村,实地探访村落发展现状。村中呈现出鲜明的新旧交织特点:马灯展览馆与专用表演舞台正加紧施工,未来将成为展示马灯艺术、开展传承活动的重要阵地;而留存多年的古老台阶与传统院落,静静矗立在街巷间,见证着村落的岁月变迁。走访中,团队发现到村内常住居民多为中老年人,街头鲜见年轻身影,这不仅让团队对马灯技艺传承后继力量不足感到担忧,更触发了关于如何通过文化活化吸引青年回流、为村落注入持续活力的深层思考。

随后,实践团与百花村相关负责人组织开展研讨会议。研讨会上,团队结合前期调研资料,深入剖析了 “八都苏子孙马灯” 传承面临的三大难题:一是表演形式受传统民俗场景限制,导致传承人多局限于当地表演,难以扩大范围、增强影响力;二是传承人老龄化严重,而马灯表演体力消耗大,造成表演持续时间逐渐缩短;三是资金供给不足且不稳定,表演时头灯等道具用后即焚,如缺乏外来资金支持,难以维系长期表演。

针对上述问题,学生团队从技术赋能、传播创新、教育渗透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:在数字化留存与传播方面,建议通过视频、文字系统记录马灯文化传承及表演场景,制作短视频在抖音、B 站等平台推广,吸引年轻受众关注;在校园文化融合方面,提议与学校志愿者服务团队合作,开展非遗文化进课堂、主题宣讲等活动,扩大受众面,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其中;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,建议设计融入马灯元素的书签、夜灯等文创产品,通过校园义卖或电商平台试水,探索 “非遗+商业” 的可持续模式。

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,不仅让青年学生深入了解了非遗传承的现实困境,更以青年智慧为非遗保护与创新献上切实可行的方案,彰显了当代大学生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责任与担当。

(叶青青、刘轲/文   李勇,刘昊/图 张发宇/审核)



0551-62919106

关注学院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