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合肥工业大学微电子学院“探寻余杭滚灯非遗魅力,赋能传统文化创新传承”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浙江余杭,开展滚灯非遗文化调研活动。团队先后走访余杭滚灯展览馆、沉浸式体验滚灯制作、探访非遗传承人,深入挖掘滚灯的历史底蕴与当代价值,为传统文化创新传承探索青春路径。
实践团队首站走进西安社区的余杭滚灯展览馆,在街道负责人的讲解中,了解了滚灯的前世今生。起源于翁梅乡的余杭滚灯,于 2006 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馆内丰富的民俗影像资料、精巧的滚灯模型及滚灯制作图谱,系统展示了这项源于南宋、盛于明清的民间艺术的发展脉络,让团队成员对这项非遗形成了立体认知。
实践团队第二站来到西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,采访了非遗传承人陈师傅,并近距离学习滚灯制作技艺。陈师傅因热爱与滚灯结缘,加入滚灯队后深耕制作技艺。在他的指导下,队员们开始尝试编织滚灯,看似简单的动作,是历经无数次的重复打磨。亲身体验后,队员们深刻体会到,一件滚灯从竹料到成品,处处凝聚着匠人的耐心与坚守。
采访中,陈师傅谈起传承现状:“现在年轻人愿意学的不多,但是这几年,也有兴趣班到我们这里来学习做滚灯,关注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。”他介绍,如今这项技艺正以更丰富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:将滚灯与舞蹈结合,制作小巧精致的小滚灯,让舞者在灵动舞姿中手持把玩,实现传统滚灯技艺与现代舞蹈编排的完美融合;开展滚灯进校园活动,通过校园表演拉近非遗与大众的距离。
作为滚灯表演队成员,陈师傅亲自指导实践团队队员练习滚灯表演动作。他先示范基础步伐,讲解手持滚灯的姿势。随着练习深入,队员们逐渐掌握动作要领,虽不娴熟,却在舞动滚灯间,切实感受到滚灯表演的独特魅力。
此次实践让队员们收获颇丰,不仅亲身体验了余杭滚灯的制作与表演魅力,更被陈师傅对滚灯的热忱深深打动。微电子学院赴浙江余杭实践团队将把这段珍贵经历带回校园,化作宣传余杭滚灯的动力,以青春之声传递文化薪火,让更多人知晓、爱上余杭滚灯,为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。
(叶青青、雷新煜/文 罗家乐/图 张发宇/审核)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