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23日,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题为Two dimensional buffer breaks substrate limit in III nitrides epitaxy的研究论文,我院邢琨副教授为第一通讯作者,其后依次为南京大学庄喆副教授、张荣教授,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(KAUST)Husam N. Alshareef 教授,以及南京大学刘斌教授。其中,邢琨副教授主导完成III族氮化物的MOVPE外延生长,并与团队共同完成AFM、XRD等关键表征工作,同时在器件制备与资源保障等方面发挥核心作用。
打破“单晶衬底”限制的关键突破
长期以来,外延生长要求衬底与外延层建立严格的单晶外延关系,这使得在非单晶、特别是非晶衬底上获得高质量单晶薄膜几乎不可行。本工作首次通过“化学键转换”策略,将多层MoS₂二维缓冲层转化为具有共价键的超薄MoN层,进而在非晶SiO₂上实现晶圆级、与传统单晶衬底相当质量的单晶GaN外延,从根本上突破了III族氮化物外延对单晶衬底的长期依赖。
论文提出先在MoS₂上进行键型转变,将范德华键转为MoN的共价键表面,构筑出类似传统单晶衬底的“有悬挂键”的外延界面,从而在成核阶段锁定一致的面内取向,为随后高质量GaN单晶外延提供基础。DFT计算显示,AlN在MoN上优选N极性成核(总能量−90.37 eV),相较Al极性(−87.38 eV)更稳定;AlN/MoN的界面间距仅1.86 Å,结合能显著高于在MoS₂、石墨烯和hBN等二维缓冲层上的情况,体现出强共价相互作用;同时,其面内取向能垒高达169 meV/原胞,约为在MoS₂上的2.7倍,保证了成核取向的一致性。
晶圆级单晶外延与结构表征
研究在2英寸非晶SiO₂衬底上获得了高质量单晶GaN。XRD rocking curve显示 (002)/(102) 峰 FWHM分别为0.19°/0.32°;在重复15次MOVPE实验中,(002)/(102) 平均 FWHM仍仅0.23°/0.38°,表明结果高度可重复。表面原子台阶清晰,AFM测得RMS粗糙度约0.168 nm;位错密度约2.2×10⁸ cm⁻²,达到传统单晶衬底GaN薄膜的水平。
作者进一步证实,MoN缓冲层完整继承了MoS₂的六方晶格取向,厚度约6.6 nm;AlN 成核层与MoN在面内无旋转关系,AlN(002)/(100) 分别与MoN(002)/(200) 平行,二者面内失配约8%,小于AlN与蓝宝石或 Si(111) 的失配,有利于高质量外延。同时在AlN/MoN界面处观测到极性反转,与约15%的氧元素渗入相关。
首次在非晶衬底上直写高性能GaN基HEMT
在获得高质量GaN之后,团队在非晶SiO₂上外延AlGaN/AlN/GaN异质结构,并在界面形成高质量二维电子气(2DEG)。室温霍尔迁移率达到2240 cm²·V⁻¹·s⁻¹,在5 K提升至13,355 cm²·V⁻¹·s⁻¹,超过多数传统单晶衬底生长的同类结构。器件层面,所制备Dmode HEMT的阈值电压约−2.8 V,亚阈值摆幅83 mV/dec,开关比>10⁹,@VGS=5 V的饱和电流约182 mA·mm⁻¹;对200个器件统计显示,SS的变异系数为10.6%、Vth变异系数8.8%,表现出优异的一致性。这是国际上在非晶衬底上通过直接外延实现高性能GaN基HEMT的重要进展。
图1. MoN 与其他缓冲层在AlN外延中的对比。(a)在非晶SiO₂上采用MoS₂缓冲层时的成核/外延示意,蓝色虚线箭头表示晶核随机面内取向;(b)采用 MoN 缓冲层时的成核/外延示意,蓝色实线箭头表示单向面内取向;(c)在固定AlN团簇尺寸下,N极性AlN在MoN、MoS₂、石墨烯(Gra)与 hBN的结合能;(d–e)AlN/MoS₂ 与 AlN/MoN 异质结构的电荷密度差分布(红为正、绿为负,等值面 0.006 e bohr⁻³);(f)AlN团簇在两种缓冲层上面内取向角 0°–120°(步长 15°)的总能量差,0° 为参照;(g–h)在MoS₂与MoN上生长的GaN的面外(上)与面内(下)EBSD IPF图。
图2. MoN 缓冲层与 AlN 成核层的外延关系。(a–c)MoS₂、MoN与AlN的2θ/ω扫描,内插图为对应MoS₂(101)、MoN(202)、AlN(102) 晶面的面内XRD φ 扫描(a.u. 为任意单位);(d)2英寸SiO₂衬底上AlN/MoN模板照片;(e)AlN/MoN 界面的 HAADFSTEM 截面像;(f)由(e)获得的AlN与MoN的FFT图;(g)(e)中虚线框区域的 iDPCSTEM 图像;(h)AlN/MoN/SiO₂异质界面处Al、Mo、Si的原子分辨EDX元素分布;(i)沿(h)所示[0001]方向对 Al、Mo、O、Si的原子分辨EDX能谱线扫。
图3.非晶 SiO₂ 衬底上单晶GaN的结构与质量。(a)2 英寸 SiO₂ 上 GaN 薄膜照片;(b)GaN岛的SEM图,黄色六边形标示岛边;(c)3D岛状阶段 GaN 的面内EBSD图;(d、e)2D生长后GaN的SEM与AFM图;(f)GaN(102) 晶面的 XRD φ 扫描,四个高强度峰来自 Si(100) 衬底;(g)生长态GaN的 (002)/(102) XRC曲线;(h)15 次重复实验中 (002)/(102) FWHM的统计柱状图;(i)本研究GaN的FWHM与文献中多晶/非晶衬底结果对比,空心/实心符号分别对应 (002)/(102),Poly表示多晶衬底;(j、k)在 g=[0002] 与 g=[11̅20] 条件下的GaN截面暗场TEM图像。
图4.非晶SiO₂衬底上HEMT器件性能。(a)外延HEMT结构(AlGaN/AlN/GaN)HAADFSTEM 截面像;(b)二维电子气的电子密度n₂d与霍尔迁移率μH随温度变化;(c)2DEG迁移率基准对比;(d)器件的光学显微与截面SEM图;(e)典型器件在VDS=0.1 V 与 10 V下的转移特性;(f)同一器件的输出特性;(g)200 个器件在VDS=10 V下的转移曲线;(h–j)对应的亚阈值摆幅(SS)、开关比与阈值电压(Vth)统计分布。
本研究得到多项国家与省部级基金资助,其中我院邢琨副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(62204073)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(JZ2023HGTB0273)与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(2208085QF210)等支持。此工作为III族氮化物在非晶、玻璃等功能化平台上的异质异构集成开辟了新路径,也为二维材料缓冲层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通用策略。

